欢迎加入崇善乐! 【 登陆 | 注册 】

《报亲恩》序

隗 芾

孝,是天经地义之事,本是动物延续生命所必须。不孝,不仅违反人性,亦违反动物性。据说在古时的倭国有种恶俗:如果人至老而不死,儿子即将其背至大山深处,令其自灭。岛国资源缺乏,也许会有此恶俗。在地大物博的中国,万不可能做出此种违背天性之事。中国人都知道,不孝将遭致最重的报应:天打五雷轰。京剧《天雷报》就以直观的形象演绎这段不孝遭报应的故事,甚至感动了慈禧太后,下旨,令谭鑫培再演时,要加上五个雷公和风伯、雨师一齐来惩罚剧中的不孝子,才算解恨。可见,孝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可谓根深蒂固。

其根,远在甲骨文时期,中国人就已经形成孝亲观念。甲骨文中的“老”字是扶杖的老人,“孝”是孩子扶住老人。以“子”代替原来“老”字中的拐棍“匕”,蕴含的就是孝亲之意。古文“老”与“考”同字同意,只是拐棍形状变化而已。而“考”正是对死去父亲的称谓,成语“如丧考妣”即其意。中国人常常挂在口头的“思考”一词,最初就是指对先人的思念。

至三千年前的《诗经》时期,就已经有弘扬孝的内容了。流行于晋南的《魏风·陟岵》,描写一个外出行役的人,怀念父母兄长临别时的嘱咐,深怀孝亲之情。《小雅·蓼莪》篇,记录了一个孝子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时的哀号:

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。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  

……

无父何怙?无母何恃?出则衔恤,入则靡至。    

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长我育我。

顾我复我,出入腹我。欲报之德,昊天罔极。

诗中回忆父母养育之恩,抚育之德,欲施孝行,却没有了机会。此诗被列入经典,世世代代教育华夏子民。

在中国最古的商代文献《尚书·尧典》中,就赫然载明:“克谐以孝。”说明那时就已经找到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,就是孝。

至两千多年前,孔子在教育弟子时,孝道就是重要内容。“子曰:其为人也,孝弟(悌)。”“入则孝,出则悌。”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。”(均见《论语·学而》)“孝悌”的意思,朱熹解释就是“善事父母为孝,善事兄长为弟(悌)。”兄弟和睦,才能免却父母伤心,因此“悌”也是“孝”的一部分。从此,“孝悌”成为中国人道德的最高准则,后来与“忠义”合在一起,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。传说孔子为《诗经》所写的“大序”中明确指出:“先王以是经夫妇,成孝敬,厚人伦,美教化,移风俗。”“孝敬”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涵。

先秦时期,虽然有百家争鸣之分歧,但在孝亲这一点上却为诸家所公认。《老子》虽然与儒家闹对立,却也最后归于孝,他说:“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。”;庄子曰:“孝子不谀其亲,忠臣不谄其君,臣子之盛也。”《吕氏春秋》专设“孝行”篇,提倡“笃谨孝道”。

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准则,在八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贯彻始终。

在商周时期形成的《周礼·地官·师氏》中确立的道德标准“一曰孝行,以亲父母。”在《礼记·祭礼》中,正式确立了孝子孝孙的重要地位。

此后,孝亲思想逐渐加强,孔子弟子总结出《孝经》十八章,至汉代,被正式列入七经之内。后来甚至将孝亲思想,推人及物。看到乌鸦反哺,就称其为孝鸟。“汉章帝三年,有子母竹笋生于白虎殿前,谓之孝竹。”(见《太平御览》载)

为了贯彻孝行,各代几乎都有《孝子传》之类的书籍,推崇本朝孝行代表人物,并且给予一定的优待政策。官员父母亡故,允许离职在墓旁建庐守孝。“举孝廉” 成为汉武帝时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和标准。唐代,对一般人实行“孝假”,可“免差科”,即青壮年男子在父母新亡后,暂免兵役及其它劳役。还对孝义之家进行奖励:“赐孝义之家粟五斛。(相当于50斗稻谷)”

在唐诗宋词中,歌颂孝行的作品不胜枚举,如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之类,哺育了无数的中华儿女。

元代出现了《二十四孝图》,以图文并茂的形式,记载了虞舜、汉文帝、曾参、闵损、仲由、董永、郯子、江革、陆绩、唐夫人、吴猛、王祥、郭巨、杨香、朱寿昌、庾黔娄、老莱子、蔡顺、黄香、姜诗、王褒、丁兰、孟宗、黄庭坚等24位历史人物的孝行传说。其中虽然有不少荒诞不经的编造,曾经被鲁迅激烈嘲讽过,此书却在几百年中,对普及孝道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。以后又有人编出《女二十四孝图》行世。

明清以后,许多治家格言、劝善行孝的小册子在民间广为流传,其中头等重要的内容,就是宣传孝行。近代著名画家丰子恺与弘一法师(李叔同)合作,一生画了百多幅《护生画》,其主要题材就是弘扬孝道。这些图文并茂的艺术作品,流行民间半个多世纪。2011年,汕头女作家林微佳编撰出版了《中华尚德》一书,其中收入了孝行故事12篇,目的也是为了弘扬中华孝文化。在从古至今众多宣传孝道的普及读物中,最为通俗的白话诗,就是清末出现的《劝报亲恩篇》歌册。作者现在已不可考。全篇388句,近三千字。押韵上口,在百年前的文盲中国下层社会,不胫而走,深入人心。

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“孝悌忠义”造就了清末民初时期的一代代仁人志士,他们保家卫国,奋不顾身,才能完成辛亥革命和工农革命的历史大业。试想,没有父母,哪有“家”的观念?没有家,“国”又何在?黄继光为什么舍身堵枪眼?因为他保卫的是他父母生活的祖国。假如是西方的雇佣兵,会有这种动力吗?这就是中国人在朝鲜战场上,以血肉之躯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敌人,而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。

可惜,到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把孝行打入“资产阶级人性论”的囚笼里,一律予以“横扫”,反而鼓励违反人性的“父子反目”、“夫妻离异”、相互揭发。等于让新生儿不许吃“母乳”,而改吃“狼奶”,培养出一批“造反派”“狼崽子”,令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出现断层,达致道德沦丧,其害甚于十八级地震。现在,这些“吃狼奶长大”的一代,已过花甲“耳顺”之年,万般悔恨地想寻回母亲温暖的怀抱,却终于尝到了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的滋味,发誓不愿让悲剧重演,千方百计、身体力行地宣传孝行。这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。

于是,许多有志之士;联合起来,决定把曾经作为民间孝行教材的《劝报亲恩篇》拿出来,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,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,去芜取精,配以精美图画,简化为《报亲恩》之名推向社会,赠送图书馆及学校,此乃大善之举,爱国之举,推进社会前进之举。

为了让青少年学习更多知识,本书设计了简体字与繁体字、汉语拼音与英语,四体并存,加上看图识字,足可在全民中普及。

但愿读者不负善意,读后连同孝心传给他人,代代相承,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个个都成为家庭孝子、民族忠臣,早日实现中国梦。。

(作者为汕头大学文学与文化学教授,潮汕慈善会顾问。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4年2月21日


本文相册:

  • 报亲恩竖版内页11
  • 报亲恩竖版内页46

转载请注明:广东省崇善乐慈善基金会 » 《报亲恩》序

上一篇:广东崇善乐慈善基金会认捐40张汕头市存心慈善超市爱心卡 (2014-01-16)

下一篇:我基金会获第六批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 (2014-04-10)

新浪微博用户评论